思覺失調症
Schizophrenia

「對我而言,思覺失調症意味著什麼?思覺失調症意味著疲倦和困惑,得隨時判斷每一個經驗是否真實,有時甚至分不清虛實。思覺失調症代表我得在一堆亂七八糟的經驗裡,試著保持大腦清醒。因為思緒一直亂跑,以致於我不敢在會議中開口。我有時覺得我的人在大腦,看著自己在大腦裡奔竄,或看著另一個女孩穿著我的衣服。我隨便想到什麼,她就會採取行動。思覺失調症表示總有人『監視』著你 … 」

~ 思覺失調症患者,摘自福樂・托利 (2020),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,第七版(丁凡譯)台北:心靈工坊,頁25 所引亨利·羅林,《如何適應思覺失調症》一書。

about01
shape 1

 

Q1
什麼是思覺失調症?

思覺失調症(Schizophrenia)是一種會影響人的思考、感覺與行為的精神性疾病。過去有人稱它為「精神分裂症」,但因為容易讓人誤解這個疾病,現在已經改稱「思覺失調症」。

在台灣族群中,平均約有1%的人曾患有此疾病,症狀最常在青春期到二十幾歲的時候出現,主要症狀有三種:

  1. 正性症狀 ──這是指各項感知無法有條理共同運作,而增加了令人不適的症狀,常出現的症狀有:
    • 幻覺: 包含聽幻覺和視幻覺,也就是聽到或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人事物。如:聽到有人叫他去死。
    • 妄想:相信一些脫離客觀事實的事情,而且深信不疑。如:認為自己被外星人植入晶片;覺得某某人要害自己。
    • 思想紊亂:有異常的思考及混亂的言語。
  2. 負性症狀-減少了平常時有的反應或能力,變得緩慢、平板:
    • 失去動機:喪失計畫、開始或維持執行的能力,對有趣的事情也缺乏興趣。
    • 體驗或感覺情緒的能力下降:常常感受不到快樂、情緒起伏變少,不管是臉部表情或聲調表達情緒都變少
    • 缺乏應有的情緒反應,或是無法有相應的情緒反應,如遇到開心的事卻笑不出來、難過時卻無法流眼淚。
    • 社交退縮:減少說話、動作緩慢,不喜歡跟他人互動。
  3. 認知症狀-注意力、記憶力、判斷能力下降,出現類似失智症、老化或退化的症狀。例如:
    • 注意力不集中:看起來像在恍神
    • 解決事情的能力下降:很難判斷、做決定,日常生活自理遇到困難,如:無法判斷今天要穿哪件衣服而苦惱許久並感到無助。
    • 判斷能力下降:包括:缺乏病識感,如:描述備受幻覺困擾,卻無法區別這是幻覺或事實。對於時間(如忘記今天是幾年幾月幾日)、時空(如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方,是家中還是公眾場所)的知覺能力下降。

您也可以參考胡海國醫師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所提供的「思覺功能障礙自我檢測表」,留意自己或您關心的人是否有可能需要專業協助。若符合檢測相關描述,也請您進一步參考「復元旅程,出發!-- 專業陪你走」的資訊。


 

Q2
為什麼一個人會得思覺失調症?

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的疾病,疾病的發生是受腦細胞異常發展或腦中化學物質異常所造成。但目前科學家還不能完全確認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異常。

可能的因素包含下列:

  1. 腦部功能與結構:科學家目前認為腦部結構、功能和神經傳導物質(也就是存在於腦內的一些化學物質)可能與思覺失調的發生有關。例如,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中,特定腦區的體積大小、大腦各區間的連接與合作方式,還有神經傳導物質(如:多巴胺)分泌多寡都與一般人有所不同。而患者的腦部運作方式與連結是在出生前就開始發展的,而一部分對於這些基因、環境和腦部結構比較敏感的人會在到了青春期以後病發。但科學家對於腦部結構跟功能與疾病的因果關係還不清楚,因此目前的診斷主要還是依賴當事人的症狀及發病的病史,而不是腦部影像。
  2. 基因遺傳:思覺失調症有家族遺傳的傾向,但不代表家族中有一個人患病其他人就一定會發病。研究發現當某些基因同時存在時,可能增加思覺失調的風險,但基因只是其中一個原因,因此基因沒辦法預測他是否會患有思覺失調症。
  3. 環境:基因會和環境可能產生交互作用,共同增加思覺失調的風險,包含貧窮、高壓環境、病毒感染、產前營養問題等。

 

Q3
怎麼確定一個人有思覺失調症?

思覺失調症通常在第一次發生幻覺、妄想或思想混亂等正性症狀(positive symptoms)的時候被診斷,時間通常是青春期晚期至三十歲出頭的時候。

目前沒有一個特定的檢驗可以確定一個人有思覺失調症,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,透過詳細詢問他與他身邊親近的人相關症狀後,綜合診斷。在就醫的過程,醫師通常會請患者接受驗血、腦部影像與腦波等檢查,以排除可能造成類似症狀的其他疾病。

及早接受治療,可以降低思覺失調症復發或變嚴重的機率。但有思覺失調症的人通常不會發現自己有問題,需要親友主動提醒才有可能及早發現。假如您覺得親友可能有思覺失調症,建議您主動跟他們分享您的觀察與擔憂。雖然您不能強迫他們去就醫,但是可以幫助他們辨識他們所遇到的困難,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,並協助他們尋找適合的專科醫師。

由於及早的正確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,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醫師正確診斷的事項:

  1. 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身體也可能有其他慢性病,因此在為了其他慢性病就醫時,建議順便跟醫師討論您或親友的情緒困擾,讓醫師協助轉介到身心科或精神科。
  2. 看診前先列出您希望跟醫師討論的問題、列出固定服用的藥物、預先瞭解家族中是否有人曾有精神疾病。
  3. 就醫時可能有許多資訊需要記得或討論,帶一個您信任的親友,幫您紀錄或提供醫師所需的資訊。
  4. 誠實告知您或親友的發病的狀況或困擾,包含它們開始的時間、發作的嚴重程度及頻率等等。
  5. 學會發問,當一個主動積極的病人,因為沒有一種治療方式是萬能的,每個人適合的方式,都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請不要擔心跟醫師的想法不一樣,誠實地表達您的顧慮跟疑問,才能幫助醫師跟您一起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組合。

 

Q4
思覺失調症會好嗎?

長期而言,在所有發病的人中,大約有25%幾乎康復、25%在治療和協助之下功能會大幅改善或康復。不過,仍有15%的人即使接受有效治療與介入狀況仍改善有限、仍會反覆發作;而有10%因發病過程情緒波動或身心狀況不佳,而造成自殺或意外的狀況。所以,還是要規律回診,除非有醫師認為已經可以停藥,否則也要定期服藥(Torret,2019/2020)。

但即使是還沒有康復,或者是症狀會反覆發作的人而言,持之以恆地接受藥物、社會心理治療、福利服務等多管齊下的方式,還是可以大幅度減少疾病症狀、改善功能及生活品質。

復原/復元因此不是一個單一的時間點,而是每一位康復者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:從被診斷生病出發,透過專業治療與各種家庭與社會支持,跨越生病帶來的各種挑戰,不斷嘗試與尋找生命中新的意義與目標,一直到逐漸能在自己的精神健康、生命目標,找到自己人生新的平衡。


 

Q5
思覺失調症會遺傳嗎?

許多研究顯示,當家族中有多人有思覺失調症時,子女得這個病的機率也愈高。不過,並非父母得病、子女就必然會生病。

思覺失調症是一個腦部疾病,但是它發生的原因很複雜,一個人是不是會生病,會受到許多基因與許多環境因素共同影響。有這些基因並不一定會發病、而是代表著對於壓力或刺激較為敏感。發病與否往往還要有其他環境因素,例如生產過程傷害、不良童年環境、長期的壓力、腦部外傷、腦部病變或濫用藥物等才會生病。事實上,即使家族中沒有人有這種病,還是可能罹患這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