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極性情感疾患
Bipolar Disorder

「躁鬱症有其獨樹一格的痛苦、欣悅、孤獨和恐怖。當你精神亢奮時,十足意興風發,想法和感情倏忽來去,如流星略過,而你追隨其行蹤,直到發現更閃亮耀眼的新星。你不知害羞為何物,言談舉止都胸有成竹,吸引他人的力量更不在話下,連無趣的人也自有其趣味。心中春情蕩漾,渴望能放浪形骸,擁抱誘惑,自在、激情、力量、安康、欣快、財力無窮。但在此間,世界轉變了,想法浮現得太快太多,排山倒海的困惑取代了清明的思慮,記憶遠走高飛,朋友臉上的幽默專注變成害怕和關切。原來凡事順流而下,現在則如逆水行舟,你變得易怒、氣憤、驚恐、無法自制,完全陷溺在心靈最幽暗的深穴中,你永遠不知它們的存在,因為瘋狂會構築它自己的現實。同樣的過程不斷循環,到最後,人們記憶中只留下你詭異瘋狂、漫無目標的行徑。」

~ 凱·傑米森,躁鬱之心:一位躁鬱症女精神醫師的回憶錄 (李欣容譯),頁67-68,天下出版,2009

about01
shape 1

 

Q1
什麼是雙極性情感疾患?

我們常聽到的躁鬱症,比較專業的名稱是「雙極性情感疾患」。它是一種情緒上的障礙,發病時,病人的情緒、睡眠模式及生活自理功能會出現劇烈變化,並且作出不符合過去性格的行為。

雙極性情感疾患通常發作的年齡是青春期晚期,大約二十歲左右。病人發病時,情緒會在「躁期」及「鬱期」之間擺盪,因此才被稱為「雙極性情感疾患」或「躁鬱症」。

美國精神健康研究院列出了下列躁期跟鬱期常見的特徵:

躁期
鬱期
情緒亢奮、高昂、煩躁或敏感情緒低落、空虛、憂鬱或無助
不需要睡眠覺得很難入睡、太早起床或嗜睡
沒有食慾食慾增加甚至體重變重
變得多話且話題廣泛講話變慢、覺得無話可說,健忘
覺得思緒飛快無法專心
覺得可以同時作好多事覺得連一件事都作不好
會作出欠缺考量的高風險行為,例如大吃大喝、花大錢、或放縱性慾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、沒有性慾、無法感受快樂
覺得自己超級重要、多才多藝、或大權在握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、沒有希望、想死或想自殺

根據躁期跟鬱期出現頻率的時間長短及嚴重程度,雙極性情感疾患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第一型、第二型跟循環型,需要病人跟醫師密切配合觀察才能正確診斷,對症下藥。


 

Q2
為什麼一個人會得雙極性情感疾患?

雙極性情感疾患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:生理、心理以及社會環境的原因都有可能。

  1. 腦部功能與結構:病人腎上腺素、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異常,會導致病人會有躁期或鬱期這些情緒的起伏,也會改變認知和行為。有些研究發現從雙極性情感疾患的人的腦部影像可以看出一些異常。這些研究也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區分何種治療比較有效,但目前為止的診斷還是仰賴病人的症狀及病史,而不是腦部影像。
  2. 基因遺傳:近來研究指出,雙極性情感疾患有高比例的人有家族病史,因此當家族的患病基因及人數越高或者越多時,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。不過,也有一些病人的家族中,沒有人有病史;家族中有人有病史,也未必一定會生病,因此遺傳並不能決定一切。
  3. 社會環境:研究也發現,一個人會不會發病,跟當事人成長環境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:假如成長過程經常處於高風險(例如:家庭失和、兒童虐待、管教不當)及高壓力(例如:管教方式神經質、完美主義要求)的狀態下,又沒有適當的改善及紓解方式,或者是有酒癮或藥癮的情形,都有可能改變生理和精神狀態,增加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風險。

 

Q3
怎麼確定一個人有雙極性情感疾患?

診斷雙極性情感疾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病人在躁期活力充沛時,通常不容易覺得自己異常,通常是出現失眠、情緒低落等鬱期症狀出現時比較容易來求診,有時也可能伴隨著幻聽或幻覺等症狀,因此雙極性情感疾患常跟重度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混淆,需要醫師或其他專業醫事人員才能確定。

要診斷兒童或青少年是否有雙極性情感疾患時,很容易跟注意力缺乏症候群或叛逆等其他因素混淆,需要熟悉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小兒精神科醫師診斷。

要正確診斷雙極性情感疾患,常需要先確認病人沒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,醫師通常會先利用各種生理檢查來排除甲狀腺功能低下、酒癮或藥隱等其他的可能性,然後由自己、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進行心理鑑衡。心理衡鑑通常利用一個人的症狀、生命故事、過去經驗甚至家族中是否有人有類似疾病進行評估,有時需要先假設是某一種疾病,吃藥一段時間看看有沒有反應再逐步調整,一次次地試誤,才能確定是否是雙極性情感疾患,以及是哪一型的雙極性情感疾患。

雖然如此,假如能夠及早診斷及治療雙極性情感疾患,可以減少病人各種功能不可逆的退化,對於維持正常生活非常關鍵。因此倘若出現疑似「雙極性情感疾患症狀(參見 Q1 )」,建議您及早就醫,尋求專業協助。

由於正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,及早改善生活品質,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醫師正確診斷的事項:

  1. 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身體也可能有其他慢性病,因此在為了其他慢性病就醫時,建議順便跟醫師討論你的情緒困擾,讓醫師協助轉介到身心科或精神科。
  2. 看診前先列出你希望跟醫師討論的問題、列出你固定服用的藥物、預先瞭解家族中是否有人曾有精神疾病。
  3. 就醫時可能有許多資訊需要記得或討論,帶一個你信任的親友,幫你紀錄或提供醫師所需的資訊。
  4. 誠實紀錄並告知你的發病的狀況或困擾,包含它們開始的時間、發作的嚴重程度及頻率等等。
  5. 學會發問,當一個主動積極的求助者,因為沒有一種治療方式是萬能的,每個人適合的方式,都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請不要擔心跟醫師的想法不一樣,誠實地表達你的顧慮跟疑問,才能幫助醫師跟你一起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組合。

 

Q4
雙極性情感疾患會好嗎?

歸納多項對於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追蹤研究,長期而言雙極性情感疾患可完全康復者大約占25%,55%-65%會部分康復,而有10%-20%的罹病者會維持症狀或反覆發作。

但是即使是對無法康復的病友而言,透過藥物、心理治療及福利服務等支持,還是可以控制雙極性情感疾患的狀狀,減輕病症的嚴重程度或者減少病症發作的頻率,盡可能有維持發病前的生活功能、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能力。關於雙極性情感疾患有哪些治療及社會福利服務的說明,請參見本網站「復元旅程,出發!-- 專業陪你走」的說明。


 

Q5
雙極性情感疾患會遺傳嗎?

以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,目前的研究證據的顯示雙極性情感疾患與基因有關。目前遺傳學的研究顯示,當父母有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話,子女有5-10%的機率未來可能會生病;假如同卵雙胞胎其中有一人有雙極性情感疾患,另一個有70%也會有雙極性情感疾患。因此,基因遺傳在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風險因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然而遺傳的機率並非100%,有家族病史的人不一定會發病,而是代表著對環境或壓力等刺激較為敏感;發病的人也未必有相關的基因。罹病與否仍與其他社會心理、環境、壓力等因素互相影響。因此,平時就養成對精神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,對於預防疾病更重要。(請參見我們的另一個單元「心理健康平常做起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