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1
有精神病的人都很危險?
大多數犯罪的人都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。
一個人會犯罪,原因很複雜。研究顯示,男性、失業、貧窮、低教育程度、壓力、藥癮、或缺乏社會支持的人,比較容易犯罪。但是當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犯罪時,媒體只強調他有精神疾病,不報導其他因素,就會造成「精神病人都很危險」的誤解。
事實上,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很多樣的一群人:包含有思覺失調症、雙極性情感疾患、憂鬱症、焦慮症等疾病的人,但即使一個人被診斷有這些疾病,不代表他們隨時都有症狀。大多數有精神疾病的人不但不危險,因為他們身心比較脆弱,甚至比一般人更容易成為犯罪的被害人。可是媒體卻很少提到這點。
有思覺失調症跟雙極性情感疾患的人,在病情控制不好時可能因為脫離現實,出現失序行為。但是研究顯示,當他們按時服藥、病情控制良好,在沒有藥癮等其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,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實,他們比一般人危險。
因此,說「精神病人很危險」不但對他們不公平,而且也會阻礙他們及早就醫求助。這個標籤讓所有有精神疾病的人都被排斥,不容易找到朋友或工作;也會打擊他們的自我心像跟尊嚴;更會讓可能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症狀的人,因為怕被貼標籤,不敢求助或接受治療,延誤了治療病情的時機,讓病情惡化。
有精神疾病的人跟所有病人一樣,都需要被關懷與支持,才能復元。我們每個人要多瞭解精神疾病,從自己開始接納他們並且影響身邊的人,減少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和歧視。
為了避免強化社會對有精神疾病的人的誤解,媒體應該更持平地報導相關事件,包含失業、缺乏社會支持等影響犯罪的其他因素。為了避免加深一般民眾對於有精神疾病的人的偏見,美國精神醫學會建議媒體在報導時,應該遵循下列原則:
- 在報導精神健康相關新聞時應先自我省察:
- 這個事件的發生,跟當事人有精神疾病是否有關?不相關就無需提到。
- 你有多少證據可以證實當事人有精神疾病,或精神疾病跟事件的發生有關?證據不足,或者只有傳聞證據,就不能報導當事人有精神疾病。
- 用字遣辭要精確謹慎,避免使用歧視性用詞
- 謹慎使用精確的用語:
正確的用語非常重要,可以減少對精神障礙者的污名。報導應聚焦在「人」,而非當事人的疾病。- 心理健康只是一個人所擁有的各種特徵之一,不應該直接被用來界定這個人。因此即使要報導她的疾病:
推薦:他有思覺失調的症狀。
不推薦:他是思覺失調症患者。 - 精神疾病或障礙是統稱,假如要提及當事人的疾病,建議盡量具體明確
推薦:他被診斷為雙極性情感疾患。
不推薦:他有精神疾病。 - 避免使用貶義詞。例如神經病、瘋子、毒癮,也避免痛苦或受害者等用語
推薦:他有物質使用成癮。
不推薦:他是藥物濫用者。
- 心理健康只是一個人所擁有的各種特徵之一,不應該直接被用來界定這個人。因此即使要報導她的疾病:
- Treatment Advocacy Center. (2016).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in Serious Mental Illness, 2016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treatmentadvocacycenter.org/evidence-and-research/learn-more-about/3633-risk-factors-for-violence-in-serious-mental-illness (2021/07/21 visited)
- 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. (2011).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: Unpacking a complex issue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ontario.cmha.ca/documents/violence-and-mental-health-unpacking-a-complex-issue/ (2021/01/07 visited)
-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. (2011). Mental illness and violence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health.harvard.edu/newsletter_article/mental-illness-and-violence (2021/01/07 visited)
-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. Words Matter: Reporting o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psychiatry.org/newsroom/reporting-on-mental-health-conditions (2021/08/15 visited)
Q2
有精神病的人沒有病識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?
人需要知道自己生病了,才能尋求適當協助,早日復元,或者學會並疾病共存。「缺乏病識感」,是可能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尋求協助或不吃藥的主要原因,也可能讓病人因此做出脫序的行為。因此有些人可能會認為,病人應該積極接受治療,不吃藥就是不負責任的態度。
但病人缺乏病識感或不吃藥,背後的原因很複雜。首先,有思覺失調症或雙極性情感疾患的人可能有幻聽、幻覺、妄想等症狀;病人對於上述症狀的回應,在旁人眼中可能覺得「很奇怪」,但對於當事人而言,這些聲音、影像、邏輯和信念都是真實存在的。因此,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和別人「不一樣」,也不知道自己生病了。
此外,精神疾病也可能會改變大腦,甚至損害腦部功能,讓當事人不覺得自己生病。許多研究結果顯示,有思覺失調症的人有50%會有認知功能會受到損傷、有雙極性情感疾患的人也有40%受到影響。大腦功能的改變可能會讓他們變得固執,無法處理他們的思想、情緒,也無法接受現實。換句話說,有時有精神疾病的人之所以不認為自己有病,可能是生病造成的結果。
第三種原因則是社會文化的原因:藥物的副作用、社會的歧視、用藥醫囑複雜,都會讓一個人比較不願意或不容易規律服藥。此外,假如生活中發生失業等壓力事件、或季節改變,也會加重病情,讓原本的藥物無法妥善控制病症;但這些都不是當事人能判斷跟決定的。
及早發現跟治療,對於減輕疾病的病情與適當復原非常重要。然而有生病的人通常不會發現自己有問題,需要親友主動提問或確認才有可能及早發現(參見「復元旅程,出發!我/他是不是生病了? 如何進一步評估?」)。因此,假如你覺得親友可能出現生病的症狀,建議你主動跟他們分享你的觀察與擔憂。雖然你不能強迫他們去就醫,但是可以幫助他們辨識他們所遇到的困難,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,並協助他們尋找適合的專科醫師。
- 我聽到……幻聽究竟是什麼感覺?,健康醫療網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5964/942605(2022/09/12 visited)
- 理解精神病世界!當你成了失控汽車…病識感不只要承認「自己有病」,https://health.ettoday.net/news/2269816(2022/09/12 visited)
- 知病與不知病:精神病患者的夢與現實,關鍵評論網,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28402/fullpage(2022/09/12 visited)
- Starlin V. M., Johann A. E. Insight in Psychosis: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, DOI: 10.5772/intechopen.79368 https://www.intechopen.com/chapters/63341 (2022/09/12 visited)
-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. (n.d.). Anosognosia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nami.org/About-Mental-Illness/Common-with-Mental-Illness/Anosognosia (2021/01/07 visited)
- Torrey, E. F. (n.d.). Impaired awareness of illness: Anosognosia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mentalillnesspolicy.org/medical/anosognosia-studies.html (2021/01/07 visited)
- WebMD. (n.d.). What Is Anosognosia?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webmd.com/schizophrenia/what-is-anosognosia#1 (2021/01/07 visited)
Q3
有精神病的人就是抗壓性很低?
精神疾病是一種腦部的生理性疾病,一個人無論抗壓力高或低,都有機會得精神疾病。不過,精神疾病的症狀可能使人抗壓性變低,這是生病的結果,不是原因。一旦生病,當事人的反應可能會變得遲鈍或是激烈,例如生病後變得「很怕吵」。另外,疾病也可能造成功能下降,如認知功能(做決定、判斷真偽、計算能力等等)、社交功能、生活自理(維持身體、環境清潔)功能、執行功能(完成規劃)等都有可能變差,進而在生活上遇到障礙和困難。
一如我們會關懷周圍罹患其他疾病的人一樣,請試著同理有精神疾病的人所遇到的困難,提供關懷與支持。
復元的過程,需要良性的支持網絡。這個網絡的成員,可以是專業人員、親友、甚至是鄰居和同事。建議多傾聽他們實際遇到的問題或障礙,一起探討彼此認為可行的方向,然後陪伴他設定階段化的目標、拉長完成所需時間、或尋找替代方法,一起度過難關。
-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(2018). What is mental illness?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psychiatry.org/patients-families/what-is-mental-illness (2021/01/10 visited)
- 丁凡譯(2020)。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:給病患、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(原作者E. Fuller Torrey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
Q4
有精神病的人只要想開一點,病就會好?
精神疾病通常涉及大腦功能或結構的改變等複雜因素。要求有精神疾病的人想開一點,就像要求高血壓患者靠意志力軟化血管控制血壓一樣,不但不合理、也會讓他們覺得生病是自己的錯而不敢及早求助與就醫;同時因為不被理解與支持,更加重生病的心理負擔。
身邊的人一定是有在對有精神疾病的人有所觀察,發現他情緒、想法上特別固執的面貌,才會希望對方想開一點。但此時若能以關心取代指責,和他討論你的觀察,也許有助於同理病人遇到的困境,並陪伴他尋找相關資源度過難關,例如:「感覺要放下很不容易,你可以多告訴我一點嗎?」、「你的心情很不好,好像一直快樂不起來,可以說說看嗎?」
要求他們想開一點,對他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。嘗試和他一起討論讓他煩惱的事情,是陪著他敞開心胸接受協助的起點。
- E. Fuller Torrey(2006)。躁鬱症完全手冊(丁凡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
- E. Fuller Torrey(2020)。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:給病患、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(丁凡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
-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(2018). What is mental illness?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psychiatry.org/patients-families/what-is-mental-illness (2021/01/10 visited)